|  RSS订阅  |  加入收藏

浙北安吉北部乡镇春节民俗

浙北小城安吉是一个移民县,民俗文化因移民而交融荟萃,都说越来越没有年味,只是年味在现代式的生活中被冲淡了记忆罢了。全文约5500字,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。
摘要

年末湖州下辖三县同步解除了燃放烟花爆竹的一刀切限制,时隔多年终于在爆竹声中一岁除迎来了甲辰龙年。女儿关于放烟花的记忆早已被那不记事的年纪忘的一干二净,以至于今年格外兴奋。虽说这几年我们在魔都多少还是放了些烟花的,但在乡下冲天大烟花面前终究是不堪一提。

1.jpg


腊月二十七我们准备出发回乡下之前,先把家里的对联贴上,让女儿给我帮忙,让她看下左右是否一般高,顺便给她讲解了一下关于对联的典故,正好她的写字课最后一篇作品乃是《元日》,桃符春联古今对照。


写这篇的另一个原因是小家伙的寒假作业写一篇关于我们的节日•春节的童诗童谣。这作业显然又是家长作业,还好摆弄两个文字暂且还难不倒我,花了半个小时,强撸一篇,借此回顾了一下我们安吉北部乡镇的年俗,遂记录之。


打油童诗一首

我们的节日•春节

腊八节,

岁末腊八就过年,凛冬将往。

大扫除,

掸尽尘垢迎新春,金碧辉煌。

办年货,

采买东西纳南北,五谷满仓。

小年夜,

如意饺子拜灶王,来年免恙。

过年了,

处处张灯又结彩,喜气洋洋。

贴春联,

家家新桃换旧符,瑞气呈祥。

年夜饭,

桌桌金浆配玉馔,更年兴旺。

放爆竹,

声声惊雷除旧岁,平安健康。


移民之城安吉

小时候很奇怪,为什么我们那儿会有如此多的方言,甚至一个乡镇就是一个口音,诸如:安庆话(官话安庆怀宁片)、河南话(官话信蚌片)、湖北话(官话黄孝片)、绍兴话(吴语萧绍片)、本地话(吴语嘉湖片)以及少量的台州话、温州话、畲话。在我们当地差不多每人都能说两三种方言,网上有很多安吉多方言无障碍交流的短视频,有兴趣的可以搜索。后来听爷爷辈老人讲故事,太平天国时候,我们这片土地因战乱和大瘟疫导致人口大幅减员,后清政府从河南、安徽、湖北及浙中南迁入众多人口到此地。据史料记载当初约有12万人迁入湖州府,主要在长兴、安吉、孝丰。据我家祖谱显示祖上来自于乐安郡(今山东),后迁入安徽安庆桐城,于清末迁入浙江湖州安吉,在安吉的祖坟墓碑显示最早的老祖为第十六世,按辈子表我这一代是第二十一代,二十年一代人,差不多正好是百年时间,也印证了祖上移民的历史。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的改革,在安吉当地很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,又迁来了很多西南新移民。在这种移民文化加持之下,安吉的风土民俗格外多样。


关于小年到底是哪一天

通常北方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,南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,安吉因为是移民之城,用我们话就是河南人二十三过小年,安庆佬嘎在里头过二十四(用安庆话读)。所以二十三二十四均有人家过小年。而小年是灶王爷上天庭复命的日子,时髦点的说法应该是灶王爷去开年会做述职报告去了。小年夜北方人一般吃饺子吧,南方人会吃年糕,我只记得小时候小年夜会是一顿小有丰盛的晚饭,没有饺子也没有年糕,但是有做灶糖,是很多户人家合一起做的麦芽糖,已经很多很多年没见过了。


关于春联的习俗

说到春联,你可能在安吉会见到不同颜色的春联,除了红色以外,你还能见到黄色的和绿色的。黄色和绿色春联都是特殊春联。在我们当地,至亲过世,在过世的时候会贴白色的挽联,那在过年的时候,就会贴黄色春联,再过一年的时候就会贴上绿色的春联。也就是去世那刻开始是白色的、第二年是黄色的、第三年是绿色的。寓意守孝三年。三年后春年就会变成常见喜庆的红色春联了。


除了常见的对联外,你还可能会见到一些短小的单联,一般会有这种几种:车库上的出入平安、禽舍上的六畜兴旺、谷仓上的五谷丰登。但是新农村的当下,这些几乎已经消失殆尽。车库上的出入平安也被很多人直接给贴在车上,让人无语的很。


春联和福字的讲究,春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,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。上联贴右边,下联贴左边。福字倒着贴,寓意福到了。个别人家有贴门神的讲究。一般门神是秦叔宝和尉迟恭。当然也可能会有别的。


忙年歌里的民俗

忙年歌每个地方可能唱的都不一样,我依稀记得二十五磨豆腐、二十六割猪肉、二十七洗旧疾,二十八洗邋遢,二十九洗老垢,三十晚上熬一宿。小时候我们会在腊月打年糕、杀年猪、磨豆腐、打塘鱼。这些如今都被一个字“买”取代。年糕曾经一打就是二三百斤,如今只买一二十斤,豆腐原来都是自己磨自己做,如今别说自己做豆腐了,就是做豆腐的个体户那都没了,爸妈买了一盆豆腐,搁从前那不得做一大桶啊。杀年猪更是少见,小时候一条养了一年的肥猪,年末宰了欢喜过大年,如今猪肉也只是买个二三十斤,腌制腊肉开春做江南经典菜肴腌笃鲜。打塘鱼就是将鱼塘抽干抓鱼,我们小村上的鱼塘一般是两三户合一个鱼塘,所以打上来的塘鱼也是两三家分,如今也是非常难得见到乡邻打一次塘鱼了。


除了年糕、豆腐、猪肉,还有必要的两道年菜需要提前准备,一个是炸圆子,一个是春卷。炸圆子最常见的是水淀粉搓的汤圆,包豆沙或者芝麻糖馅的,然后油炸。对比超市能买到的速冻汤圆,我们是现做的,并且个头要远比速冻汤圆来的大。这个汤圆需要下油锅油炸,油炸汤圆可是个技术活,因为火候控制不好,极有可能炸汤圆变炸炸弹,砰砰砰的可带劲了。炸圆子刚出锅的时候吃一两个可口,当成菜的时候上锅蒸,软趴趴糯叽叽的,吃一两次还是不错的,架不住正月走亲戚一直吃,正如今年的热搜,那些过年吃出来的童年噩梦。除了炸圆子一般人家也会准备第二种肉圆子,简单点的就是红烧狮子头那种肉圆,还有一种在肉圆子外面裹一层糯米蒸熟的糯米肉圆子。

2.jpg


春卷就是春卷皮裹馅,一般在我们乡下多是腌雪里蕻馅的,也有腌白菜馅的,还有荠菜馅的,但是像魔都常见的三丝春卷在我们那就非常少见了。春卷小时候包的时候会两端封口,就和超市买的那种一样,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现在包的春卷已经不封口了,直接下锅炸,炸脆即可。要上菜的时候复炸一遍即可,相对来说春卷似乎比炸圆子更受欢迎一些,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。小时候我记得我妈还会做炸酥肉和炸酥鱼,但是很多年不见了,亲戚家也不见了这两道菜,大概是被“移风易俗”了吧,毕竟在物质更加丰盈的现在,鱼、肉都能现买新鲜的,谁还要吃那存了好几天的油炸货呢?


腊月最后几天,基本都是打扫除尘的日子,谐音除陈,陈为旧,除旧迎新之意。房子里里外外,家具上上下下都打扫一遍。毛主席说打扫房子和洗脸,所以搞完“硬件”,还得搞“软件”,一般我们会在腊月二十七、二十八或二十九洗头洗澡,洗好后,年前就不洗澡了。小时候我们会洗个汤浴,就是一口超大的铁锅,一边烧水一边洗澡,可舒服了。如今我们乡下基本都是太阳能+电热水器组合取代了,所以洗个热水澡也不用大费周章,变成唾手可得的事,这习俗差不多也快没人遵循了。


大年三十忙一顿

到了三十这一天,得早早起床,因为有很多事情需要做,基本上老母亲就会从早上开始准备年夜饭了,我和老父亲会在早上贴好春联,挂好灯笼。然后出发去坟山上请祖宗了。到了坟山上烧些纸钱元宝阴钞之类的,讲究点的还有个三真碗(zhen,具体什么字无从考究,内容一般是鸡肉、鱼肉、猪肉,带上一瓶酒),再烧上一柱香,放个炮仗,磕个头接老祖宗回家过年。因为亲戚多,所以接老祖宗这事,大家都卷起来看谁第一个去。因为一早就有人在坟山放爆竹,所以从大年三十这天早上开始爆竹声就不断了,一直会持续到初二中午。


年夜饭并一定是大年三十晚上那顿,也有可能是中午。至于为什么是中午,也很简单,分两种情况,第一种比较特殊,就是在一年中有至亲过世的,一般中午过年。另外一种情况非约定习俗了,看各家情况了。一般都是家里只有女儿,女儿女婿中午回来过年,晚上回婆家过年,但是这些年也有新变化,一是两头婚的那种有可能中午会在男方家过年,晚上在女方家过年。所谓两头婚,就是不娶不嫁,通常会出现在两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,在湖州两头婚的如今很多见。两头婚的婚生子女一般会生两个,一个随男方姓,一个随女方姓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中有兄妹或姐弟两人的,为了凑一起,就会变成女方会提前在男方家过年,然后晚上回娘家与兄或弟一起过年。


在年夜饭上桌前,我们还有几件事情需要做,首先是祭灶王、祭门神、祭土地。祭祀通常会在灶台边、门边、及大门外空地烧纸钱和香烛。祭完他们接着祭祖宗,在堂屋供桌上点烛敬香,然后就是祭祖,上专门祭祀的菜肴,鸡鸭鱼肉必有,然后桌子上会放上杯盏,一杯倒酒一杯倒茶,碗筷齐备,恭恭敬敬的请老祖宗用膳。途中会多次添酒添茶,一般三轮以后就祭祀完结。会重新上年夜饭。在上菜的同时,我们会放炮和鞭。鞭炮齐鸣过后就是围坐一桌吃年夜饭。年夜饭的菜肴一般为双数,寓意好事成双。菜品各家有各家的习惯,但是我前面说的几道菜是基本是必有的。再加上鸡、鸭、鱼、牛、羊肉、茶叶蛋等。小时候年夜饭那顿米饭是用饭甑蒸的,如今饭甑都很少见了,都被电饭锅取代了。饭甑偶有在别人家酒席上见过。在年夜饭上,一般长辈会给晚辈压岁红包,一般是给未满16岁的晚辈,无论是子女还是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。


吃完年夜饭,就是孩子最欢乐时刻,燃放烟花,绚烂多姿的烟花祈求来年生活多姿多彩。放完烟花,小时候基本上就围着火炉守岁,守岁的必然节目当然是央视春晚。现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,早已没什么人看了,人们要么去牌桌上小赌怡情,要么就是短视频不离手,刷到困意袭来倒头就睡。如今守岁一夜无眠的人已经很少了,即便牌桌上的后半夜也散场了。


放完烟花,如果信佛的话,可以赶在初一到来之前抢个头香,带上香烛纸钱,到了寺庙先点烛、烧了纸钱,就请柱香恭恭敬敬的拜上一拜。暗暗许上一许,求财的财神殿多拜拜,求子的观音殿多拜拜,求学的文昌殿多拜拜,至于有没有效果么,心诚则灵。


三十晚上,供桌上的香烛不断,蜡烛一夜烧天亮基本没问题,但是香需要一直续,但是后半夜,那就哈哈了吧,除了香烛不灭以外,在我们那三十晚上大门是不关的,院子门肯定是敞开的。现在大多数大门都是掩着不锁,小时候都是敞开的。另外堂屋的灯和大门外的灯及灯笼的灯都是通宵点亮的。


正月拜大年

初一早上起来,我们家有个小习惯,就是去柴房抱一摞柴火到厨房,寓意发财。初一早上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吃面条,寓意调调顺顺,也有吃年糕的,寓意年年高升。也有吃饺子的,这饺子毕竟是北方“外来”文化,没啥讲究,毕竟北方人还会在一堆饺子里面藏一个硬币看谁吃到。我们吃饺子那就真就是饺子。


吃完早饭该去拜年了,一般顺序是父亲这头的兄弟姐妹,伯伯叔叔姑姑。我父亲这辈人,通常兄弟姐妹起码四五个以上,所以初一这天挨家跑,喝茶嗑瓜子尬聊一个少不了。


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。结婚后初二都会带着孩子跟着老婆回娘家拜年,初一是万万不能回娘家的,轻则白眼重则挨骂。然后娘家那边亲戚挨个走一遍,带着礼品叔伯姑舅姨挨家跑,喝茶嗑瓜子尬聊一个少不了。当然娘家拜年一般是不带东西的,因为会在年前按照“看节”的礼仪带到了,无非是烟酒营养品、服装鞋帽和红包。


初三再去给姑父娘舅姨妈拜年,一样的礼仪一样的节奏。现如今出行如此简单方便,很多时候初一这一天就把亲戚跑个遍,初二娘家那头跑个遍,初三就出门旅游了,这几年正月出门旅游的情况在农村也越发多见,算是一门新年俗了。


初四是迎灶王的日子,灶王爷小年夜回天庭述职,到初四就该回来了,印象中我们没有非常特别的民俗,很稀松平常,偶有个别人家会放个爆竹。到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,所以初五凌晨的爆竹声明显比初四来的更加热闹。初五除了迎财神,更重要的是破五,所谓破五就是初五以后很多禁忌就解除了,小时候我记得初五前不动刀杀生,不动剪缝补,不洗澡更衣,不洗衣淘换。就像前面说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这些都简化了,很多禁忌也就维持初一这一天了。


初六就是假期尾声了,用我们的说法就是三六九往外走,如果要出门,逢三逢六逢九的日子适合出门。所以外出返程工作选择初六就比较合适了。


那些特殊的年俗

做新客。新客的意思就是去年才结婚的新人,在来年正月要双双携手走两头的亲戚拜年。新客来,主家需要放爆竹迎接,新客走时会包个红包。一般新客会是贵宾,正月走亲串友的比较多,少不了吃饭,所以一般有新客在的,就会随新客在主家吃饭作陪。


做新灵(烧清香)。前面有提到至亲过世的时候,贴春年的习俗。那么在初一的早上亲朋好友就会到这家做新灵(安庆话),或者烧清香(河南话)。做新灵的时候一般只带一个爆竹,到主家门口去放一下。主家会提供早饭,吃完早饭就回了,过几天主家回带礼品来“还年”。


办寿宴。正月也是办寿宴的最佳时间,在我们当地做寿一般是做六和做九,比如孩子成年礼是十六岁,中年礼是三十六岁,老年寿礼从五十九、六十九、七十九、八十九、九十九、一百岁这样。无论生日是一年中的哪一天,做寿一般都赶在正月的某一天进行,就是所谓的抢生过。如果正月确实没排开,那就放在生日当天做寿,这毕竟是少数。前面也提到给孩子包红包,当孩子到十六岁再来拜年,就不再包红包了。三十六岁是人到中年的标志,三十六岁的当年正月初一,要吃白鸡(白色羽毛的公鸡)、穿白衣(白色内衣/衬衣)、串白门(不出门)。然后就是选正月某一天(一般生日是初级就选正月初几,也有请算命先生算日子的)办个寿宴。五十九就是为了六十大寿,如果办了五十九,那六十九的时候就不办了,大多人是办六十九,五十九不办,因为太年轻了。过了六十九,七十九就不办了,后面八十九、九十九、一百一般各家看情况,因为比较少,印象中我也没碰上过几次。如今为了避免麻烦大家,很多九都没人办了,也算是移风易俗了。


三十不打娃,初一不骂狗。孩子再皮,大年三十那天肯定是不会挨揍的。初一人家狗再凶,走亲戚也不会凶狗的。年前剃头,正月不理发。大年三十之前,都会去理发,女士要做头发的也都会弄完,正月是不会去理发的,正月理发不利舅。理发一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进行。


舞龙舞狮会。今年是甲辰龙年,所以今年舞龙的队伍格外多,舞龙的队伍会挨家串户,给大家带去福气,当舞龙的到了家门口需要先放爆竹,待舞龙的在院子里转过后,需要给上两包烟或者包个红包。小时候记得更多的则是舞狮的。会进到家门跳到凳子上桌子上,类似于广东的醒狮。同样需要给上香烟或者红包。只是这也很多年没见了。


好了,年俗大概依稀记得这些,主要是为了介绍给孩子,有些能带她参与的就参与了,那些“消失”的年俗或许将来还会重现。


如文章有用,给个赞助吧
  纪念日    
转载请注明出处,未经许可禁止商用!
发表评论
*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规定,您需实名认证后才能评论!

西枫里人
@银色乐航:哈哈,一晃三月份又要过完了

银色乐航
今年的过年感觉太快了,没有好好体验一番,就过去了。。。时光如梭

闲鱼
@西枫里人:一胎,所以才非常不一样,哈哈

西枫里人
@闲鱼:恭喜二胎成就达成!

闲鱼
今年我家的春节很不一样,因为有了个小宝宝。你那个炸圆子好像我们这边的油炸果果